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装备 > 正文

正蓝旗运动装备

  1.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2.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八旗军的编制,起源于16世纪时期,在17世纪初,在努尔哈赤手中逐渐成形。八旗军最低为牛录,每个牛录管辖三百人;牛录以上是甲喇。每5个牛录,就是1个甲喇。1个甲喇就是1500人。每1个旗由5个甲喇组成,这样每个旗是7500人,8旗总人数就是60000人。之后又扩充出蒙古和汉军八旗。但从皇太极开始,8旗人数不断变化,没有固定人数!所以只有在努尔哈赤时期,8旗才有固定的人数


内蒙古有个地名叫“正蓝旗”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最南端。

正蓝旗运动装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康熙十四年,那里被编入蒙八旗,因旗号为纯蓝色而得名正蓝旗,系满族八旗名之一。1950年由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改名为正蓝旗。

这里的“旗”是一种行政单位

正蓝旗运动装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香山以东 有地名叫“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

这些都 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

都是清军八旗制度的遗迹。这些是当年旗人屯兵的地方。

正蓝旗运动装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兵营所在地。是八旗营房。

八旗制度的早期特点是“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首先,清朝八旗军被分为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每旗均设有都统,都归中央八旗都统衙门管辖。同时八旗军又被分为宿卫京师的“驻京八旗”和驻防地方的“驻防八旗”。

那么题主问的“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必然就是八旗军中的“驻防八旗”了。那么清朝又是怎么向地方上派驻八旗兵的呢?一般驻防兵是根据驻防地的轻重,确定驻防人数的多寡和统领武职官职品秩的高低,有将军(比如盛京将军、广州将军等)、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协领、佐领之别。大凡各省会(比如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要地(比如荆州、开封等)均有驻防兵,合满洲、蒙古、汉军旗以为营。

一般来说,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辖兵1000名以上者且不足2000者,以都统或副都统领之,辖兵不足1000名者,以城守尉领之。同时在地方上,驻防兵也根据驻防地的轻重来调整满、蒙、汉三者的部署。比如江宁,即现在南京市,历来是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重镇,因此清***在江宁部署4000名满蒙驻防兵,而无一汉兵;又比如广州,也是南方历来的经济重镇,但因为地域以及重要程度的关系,清***在广州部署了3000名汉军,无一满蒙兵;再比如绥远,即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因此清***在绥远部署了4000名蒙古八旗,无一满汉兵。

清朝的军队只有自己的满洲八旗。请注意,在这一阶段,八旗基本上全民皆兵,每个旗有7500兵力,满洲八旗总计6万人。后来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一样。

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的编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八旗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被混在了一起。原来的旗主们都成了空架子,所以的军队都必须服从朝廷的命令。这些八旗兵被划分成了野战军和内卫军。野战军包括健锐营、火器营、骁骑营等等,内卫军则分为了八旗步军营。八旗步军营总计有2万余兵力,编制与野战军不同如果边疆发生了战争,清朝会从各个部队中抽调部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官们好,Y路程为您解答。

八旗兵

清朝自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为女***,女真族人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经济和文化非常落后。而努尔哈赤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同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分为八旗,每旗月七千人左右,统领该旗的为旗主。八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八旗。八旗***举族从军。八旗中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主要居住在皇城内。其他五旗为“下五旗”。努尔哈赤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全部的军政大权。

清兵在入关后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人数上大约二十万余众,军队权利归于国家,不再归旗主私有。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军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军,禁卫军主要驻守京师保卫皇帝和拱卫京城,而驻防军主要在民间镇压民间的反抗和平定叛乱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我们在有关清朝的***作品里面可以注意到,清朝的士兵军服上的字不同,有卒、兵、勇。这几个字乍一看,都是士兵,但是区别可大了!

清朝的卒,就是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士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清朝的兵,每个月都是能领到国家的银子;

八旗兵:分别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是为了弥补八旗的兵力不足而建立的,都是由***组成。

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是朝廷的正规军队,主要任务都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他们的主次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都是驻扎在京师附近,负责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帝的护卫队,是精锐部队。

绿营兵则全国各地都有,像我们在***作品里看到皇上去边疆征讨,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勇即乡勇,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有时候连工资都拿不到。乡勇制度,相当于强制性的,不是说自愿的,跟抓壮丁差不多吧!

在观看很多清朝***剧的时候,许多人应该都看到过龙套演员身上穿着的那一套套的兵服,这些兵服之上,大多都会写上一些字。这些字,一般都象征了衣服主人的身份。

清朝兵丁身着的服饰,大多会有“勇”,“兵”,“士”,“丁”,“卒”等字样,不同的字样,代表了不同的职权。

首先是“勇”,这种服饰诞生于雍正乾隆时期,身着“勇”字兵服的兵,大多在军队中只能算是临时人员,清朝的正规军除了八旗兵,还有绿营兵,如果兵士数目不足的时候,清***也会选择从外地招揽一些新鲜血液,这就是“勇”字兵服。

身着此种兵服的士兵,一般都是临时人员,战事会被临时招揽起来,而一旦战事过去,这种士兵也就要被遣散回家了。

当然了,“勇”字军基本上成为了晚清的主要依靠,太平天国崛起的时候,八旗兵与绿营兵接连溃败,还是湘军的出现力王狂澜,硬生生为晚清续了半个世纪的命。

身着“兵”字兵服的,就是典型的正规军了,上文中也有过描述,正规军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八旗兵,另一种就是绿营兵,其中,八旗兵是完全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完全属于满族人的军队,而绿营兵则是为了弥补满族人数量上的不足,填充进去的***士兵。

当然了,八旗兵与绿营兵虽然都是清***的正规军,但八旗兵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平时的一些闲杂小事都交给绿营兵负责,而八旗兵却是负责拱卫京城。

身着“卒”字兵服的士兵,在很多人看来,应该与普通士兵一样,没什么特殊之处,但在清朝的时候,卒主要指代在州县里驻扎的士兵,这些士兵有些也负责牢狱的看守,也就是狱卒,但又不完全是。

而“士”,地位就比较高了,一般都是部队里面的士官,跟普通小卒有很大不同。

而所谓的“丁”,就更加不正规了,身着这种服饰的,却大多是一些地方武装或是私人武装,朝廷对他们没有饷钱,但这些士兵却直接由地方***私人供养。

清朝的军队主要分为好几种,其中在胸前都标有不同的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还有的是卒,这其中都有很大的分别的。

满清在明末清初夺得了天下,当时入关的八旗子弟兵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实际上人数很少,大约只有不到10万人,这些军队驻扎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明显的人数是相当的不够。所以当时满清当时又招募了不少***的军队,加上之前就跟随满清的一些***军队聚集在一起,这些军队称为是绿营兵,因为当时***的军队时绿色的旗帜。这两部分军队就是当时满清王朝的正规军,当时满清在全国各地封了14个将军,其中八旗军队归各地的将军管辖,而绿营兵归各省的提督管辖。

八旗军队入关之后,很快就腐化了,战斗力已经远远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强大,即使是绿营兵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和平的时期还没有什么问题,一旦碰上了战争,这些已经堕落腐化的军队上战场,恐怕是送人头的,用他们根本就只能打败仗,所以当时又招募了一些临时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临时工。这些军队在战争的时候是军队的主力,但是战争结束之后就会解散。在雍正乾隆在位的时代,满清对西北一直用兵,当时就招募了大量的勇字兵,他们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又不算是正规军,胸前绣的是勇字。

在满清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清的正规军已经完全不顶用了,所以让曾国藩为首的***官僚招募了很多临时的军队来镇压太平起义。这些军队就是前面所说的临时工,他们基本上胸前绣的都是勇字。而随着湘军和淮军的做大,这个时候胸前绣勇字不一定就比绣兵字的地位差。因为在满清末年,满清中央***事实上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不得不依靠这些临时的军队来稳定自己的国防和治安。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这些勇字兵,说不定当时满清王朝就已经灭亡了。之后一直到满清灭亡,湘军和淮军都在满清朝廷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