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时候,军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去把箭捡回来的,特别是珍贵的箭杆和箭羽。
首先,古代战场上面对于弓箭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李陵抗击匈奴的那场战役中,一共只有五千人参加战争,可是一天之内竟然使用了五十多万的弓箭。如果是换成官渡之战那样的大战役,消耗的弓箭数量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
其次,弓箭对于古代军队作战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必须要收回,为了节约费用和成本,箭头和箭杆都会尽量收回来,重新组装,再次利用。
当然捡!就连二战的时候都有打扫战场的“俏活儿”,不过不差钱的老美除外。要知道以古代的生产力造一支箭的箭头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想要去捡回箭矢,那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胜利的一方。
二、没有被敌人追击。
三、没有额外的紧急任务。
四、需要减少重量,并需要消耗大量箭矢。
五、不能够一次性解决战斗,目标是用箭矢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减少敌军战斗力。
六、守城时。
总体来说不捡箭矢时,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的战役。如果有机会打扫战场的话,相信我,连敌人衣服都会被***的。
得看射到哪里了,如果是射在 盾牌 石头 城墙 人体 木头这些地方这支箭基本废了 或者剪头都蹦碎了 那肯定没用了 如果是射在水里 当场捡起来肯定没有一群头得重新刷毛了 像射在草人 湿田 这些东西上应该可以当场捡起来二次试用
肯定会回收回来的。古代生产力低下,都是手工业,像箭支这种抛射类武器在战场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箭支制作就不容易从选材到制出成品要经过几十到工序。汉代之前都是青铜箭镞虽然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箭镞证明了那时可以批量生产但是箭杆制作自古都是难题。木制或者竹制箭杆材料在选择上有局限性。箭杆不能有疤痕和裂纹否则会在使用中在弓弦强大的推力下爆箭而伤到射手。再有就是箭杆直度不能有太大弯曲那会影响射程和精度。最后就是箭羽了,古人讲究图腾崇拜所以箭羽都选择雕翎是希望箭像雕一样飞的又快又远。每一支箭要求重量相差不大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士兵之间相互使用从而高效的运转战争机器。所以每一支箭都需要匠人精心磨制和制作。
弓箭是古代犀利的远程武器,古代战场箭支是胜利方捡回再利用的,电影《勇敢的心》有个场景,英王爱德华亲率大军征讨华莱士,副将在前锋进攻前询问要不要先让弓箭手出战,英王说:让爱尔兰人先上,箭很贵,人命不值钱。
在古代箭是非常昂贵的军事物质、制作工艺复杂,消耗量很大,据《大明会典》弓箭造价,成化年间箭每支银三分,弓弦每条银五分,弓每张六钱二分;
嘉靖后弓四钱一分,箭一分九厘五,弓弦二分九厘八。清代《招远县志》赋税,该县每年造箭十七把,每把三十枝,每枝折银一钱。
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通常箭头是金属制作的(游牧民族一般用狼牙制作),箭杆通常***用竹子、木头或者芦苇杆,造箭的难度在于箭杆。所以箭是需要回收重复使用,还要还针对回收做了很多对抗的战术。
英国长弓手是世界闻名的射手,射箭前习惯将箭插入土中,敌军中箭会因细菌感染而死。
《襄阳守城录》有很详细的介绍:探闻得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谍知虏人乏箭,每来打城,潜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复射入城。公下令弓箭不许放一枚,恐为虏用。却于此弓箭手并枪牌手刀手内取问逐人,愿改弩手者,听每人支钱三贯,遂得所改弩手三千余人,增于城上。
大意是得知金军最怕弩箭,射中***穿透马腹,射中人则穿透重甲。金军缺箭,每次攻城靠拣襄阳守军射的箭,回射守军。将领下令不准放箭,怕被金军所用,因为金人没有弩,逐将弓箭手重新训练成弩手,得到3000人增强城墙防守力量。
弩箭也是制作成本很高,每遇接战,一日之间弩箭消耗量不下十万,城中虽有弩箭,尚恐缺少,遂将金人射的箭截作弩箭。
唯缺翎毛,遂于筋头下二寸下钻一窍,穿麻以代翎,既远而尤能入物。将金军射进来的箭截短做弩箭,用麻代替翎毛, 补充紧缺的弩箭。
古代箭头,有倒钩的箭过于残忍,数量不多。
古代战争打扫战场,不光要拿回箭只,还要拣回抛石机的石头、阵亡士兵的铠甲,顺便捡回敌方的战利品。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fncw.com/post/4128.html
上一篇
怎样购买自拍运动相机呢
下一篇
运动品牌包包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