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乌克兰反攻还是俄罗斯有意请君入瓮?这个要看战斗实效!
最近几天,乌克兰武装部队一直在东北方向进行猛烈的反攻行动。此前美国***披露,在哈尔科夫方向,乌军不仅向南向东推进,而且也在向北推进,前锋已经抵达俄边界50公里处。
乌克兰国防部长顾问尤里萨克周日宣布,乌克兰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其对抗俄罗斯军队的能力,“我们成功地解放了我们 2000 多公里的土地,并扰乱了俄罗斯人在东部地区的供应线。”
但是,乌克兰的反攻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也为反攻付出惨烈代价——高达12000人死伤!9月11日晚间,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称,俄罗斯空天军摧毁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海军陆战队在尼古拉耶夫-克里沃罗格地区的部署点,消灭了100多人;对哈尔科夫州第92机械化旅和第113旅袭击中消灭200多名军人。从9月6号至10号,乌克兰军队在这两个地区的反攻战斗共死亡4000多人,受伤8000多人。
不仅如此,9月11日,俄罗斯***长官卡德罗夫也披露,从哈尔科夫方向上的伊久姆、巴拉克列亚等城市撤离,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已准备好再派出10000名战士,这些城市都将很快被收复,在不久的将来会兵临敖德萨!
如果向乌克兰派出如此大量的战士,这确实可以重新控制目前由乌克兰军队控制的领土,并防止乌克兰军队进一步试图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地区进行反击。现在看来,乌克兰的反攻之所以如此顺利,可能是俄罗斯有意为之,俄军从哈尔科夫撤出也不代表溃败。有一种可能是,俄罗斯用撤军诱敌深入,这样才能找到乌克兰军队的主力部队,然后请君入瓮再一举歼灭。几天时间就打死打伤12000名乌军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是乌克兰为了美国选举马上要到来而必须做出的攻势文宣,目的就是想弄点成绩尽量争取外援,不要再丢脸,另一方面让欧洲厌战情绪不再蔓延,重新获得更多的欧洲援助。事实上,按现在乌军的军事实力已经无力再进一步,趁俄军增援部队还没合围过来,打一枪就跑的可能性更大。
俄罗斯虽然在俄乌冲突当中有一些人员数量以及武器总装备方面的优势,但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毕竟俄罗斯乌克兰以前也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是兄弟,兄弟之间水平就难分伯仲了。
乌克兰的反攻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了,毕竟南县有赫尔松,送出了2500名的牺牲。北线哈尔科夫方向已经进占了重要的军事交通线伊久姆。俄军真的是仓皇撤退,据有关媒体报道,丢下了400多装甲车和大炮等,肯定谈不上请君入瓮。
但是美西方现在也没有大肆的庆祝乌方的大节。俄军的这次撤退如同当年二战时期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撤退。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依我看,不管此次乌克兰反攻是胜利”还是俄罗斯有意请君入瓮。
从战场表面情况来看,乌军是经过精心策划这次反攻俄军的,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不过呢,并不是大胜利,只是个小小的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因为从战场形势都可以看出来,在东北战线上,俄军主要兵力被乌军调到南线去了。
剩下的兵力薄弱,若是和乌军硬拼的话,必定吃大亏,搞不好会让乌军包饺子,全军覆没,这种赔本的买卖,普京不会干。
只好让俄军战术撤退,撤退的目的,为了保存俄军的军事实力,就是俗话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部队在,就有翻盘的机会,普京是这样认为的,并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从长远打算来讲,这样做是对的。
若是让战士白白去牺牲,对没多大战略价值的防御阵地来讲,是不值得的。
从美西方要了那么多💰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急与要表现一下。现在互联网上,乌克兰取得胜利的消息满天飞,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时间会告诉我们:一个输急眼了的赌徒,是不可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
这个问题,首先得看北非战局在整个二战战略中的地位演变,再从后勤和战术上进行分析。
从德国地角度看,***一直对北非不够重视,没有把它看做是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并进攻中东,给英国重重一拳的战略手段。先是为了挽救意大利盟友的糟糕情况,使其北非殖民地不至于崩溃,保持存在。后来隆美尔打得出乎意料的好,他也是抱着能打多好就打多好的意思,不肯多分空军和陆军兵力给这个战场,地位远低于苏德战场。阿拉曼败后,美国又在阿尔及利亚登陆,眼看北非又要尽墨。又一次为了保持非洲的存在,稳定意大利,把二三十万新部队投入非洲,结果在兵力兵器都占优势的英美联军围攻下在突尼斯全军覆没。
对英国方面讲,东北非的存在,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地中海的海权。是英国维持从印度到本土的生命线的重要环节,是必争的战略要点。尽管英国陆军很差劲,经常吃败仗。英国还是通过海路不断向北非补充,这是他最大的战场,其重视和投入和德国不可同日而语。后来美国又加入战团。他们不愿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选择了难度较小的北非练兵。这样从战略上来说,英美两国的重点对德国地偏师,胜负不言自明。
从战术上,德意军队自然有很多“得意之处”,隆美尔也打出了很多经典战例。可是,战术上的小利终究不能敌过战略上的优势,何况英美军队也在不断进步。后勤上,制海权和制空权全部被英美夺走,也意味着德意军队再精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利也是早晚的事。
25万军队在突尼斯投降,不投降能怎么办?西方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有投降的传统和文化容忍度。
这25万德意联军没有***,没有燃料,也没有食物,除了投降还能做什么呢?即便是拼死抵抗也要有***啊。这场会战的胜负并不在于陆战,而是地中海制海权的夺取,正是因为盟军彻底夺取了突尼斯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困守突尼斯的德意联军补给断绝,最终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
早在1943年初,突尼斯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部就已经向最高当局提出,要想维持该集团军群的战斗力,每月至少需要14万吨补给。不过意大利当局只能答应满足12万吨的要求,实际情况更加严峻,甚至可以说是绝望。3月份运到突尼斯的补给只有2.9万吨,其中1/4是空运的。而他们的对手盟军在3月份运到北非的补给是40万吨。4月份,德意联军的补给减至2.3万吨,而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只有2000吨,此后突尼斯的德意联军抵抗彻底崩溃,出现大规模的投降行为。仅从物资补给的状况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德意联军的崩溃是迟早的事。
在突尼斯战役的前期,德意联军打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盟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进展依旧缓慢,没有达成任何实质上的突破。不过随着德意联军的补给越来越少,形势逐渐开始恶化起来,联军的***储备只够部队作战3日,燃料也只剩下一次补给单位的1/4,仅够行驶25公里,机动防御已经不可能,德军的抵抗已经到了极限。德意联军的指挥官阿尼姆这样说到:“即使盟军不再进攻,我最迟到6月1日还是非投降不可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如果从单纯的账面数据上来说,1943年初,德军在北非的兵力也是历史最高峰了,再加上意大利军队的话,其军队规模非常的可观,但是从战场局面上来说非常糟糕的,当时英国人已经从东面为攻过来,而美国在北非登陆之后从西面,如此一来,德军手机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虽然南县没有什么兵力,但是那是大沙漠,是死路一条,北面为地中海,当时盟军已经掌握了制海权,德军实际上已经被,孤立出来没有后援。
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已经陷入绝境当中,本地没有什么补给品可言,不存在什么工业,农业生产也相当落后,能保证德军不饿死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作战所需的物资供应。由于制海权的失去,德军已经失去了人员,物资,***等补约,无力作战,盟军却有大规模的海运来补充物资,对德军来说,继续打下去,除了增加自己的伤亡之外,没有任何好处,投降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我来回答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被赐死,隆美尔和萧何似乎结果很像,只是一个在功成名就前被赐死,一个在功成名就后被赐死。隆美尔怎么一步步的成为了“沙漠之狐",我们来分析一下。
隆美尔出生于德国海登海姆市,出生于贵族知识分子家庭,隆美尔一开始并不想从军,梦想成为工程师,但它父亲希望它去当兵,用战功为家族增添荣耀。1910年就到德皇“威廉二世”领导下参加了一战,派驻到法国前线,因作战勇猛,冷静判断一步步升迁,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前途无量,同时期的***还在为生计发愁。1938年追随***被授予少将军衔进入帝国大本营,为***出谋划策,分析战争形势,撰写战争理论知识,殊不知上错了花轿,嫁错了郎。
北非的英军快把意大利猪头盟友分割包围,形势严峻,威胁到帝国的整体战略下,***派出了隆美尔这个救火队员。隆美尔率领的支援部队和英军部队比起来没有胜算,何况被营救的是意大利猪头盟友,一触即溃,意大利帮不上忙别添乱就行。隆美尔发挥它的军事知识,冷静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利用沙漠独特气候***取障眼法,主动发起对英军的进攻,英军在巨大的优势下撤退,德军零伤亡夺取了班加西,比狐狸还狡猾,成就了“沙漠之狐”的美称。
在北非研究解救意大利的隆美尔
在北非的骄人战绩下隆美尔在1942年晋升为帝国陆军元帅,德国后期战略物资吃紧也影响到北非的作战,终结隆美尔的是英军的蒙哥马利,英军***优势兵力,从本土快速调运一大批飞机,大炮,坦克对隆美尔的德军发动了突尼斯战役,德军后撤。英国海军又加大力量封锁了德国意大利对北非的后勤支援使得无数的坦克飞机没油,绵延千里都是德国因没有汽油丢弃的坦克卡车,军心涣散,无数的士兵在漫漫黄沙中艰难前行,没水没食物的德军意大利军主动寻找英军投降,当俘虏总比在沙漠里渴死饿死的好。
此时的隆美尔正在德国休***,北非危及之时***紧急派隆美尔稳定北非局势但也无力回天,撤出的德意联军打算退出北非前往意大利,因空中海上封锁未能前行,被包围总数25万,***下命令要德意军防守几个月,牵制盟军在欧洲的行动。此时的德军已无再战之心,德意联军不顾***的命令投降也是明智之举。
隆美尔二次救火也没能挽回德意联军在北非的失败,隆美尔后来卷入刺杀******服毒***,又说是***要赐死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原创码字,欢迎关注,一起讨论。
这锅不能完全由隆美尔来背,因为北非德意联军全部投降的时候,陆军元帅隆美尔已经被***召回德国“养病”。这25万名后来被送往加拿大战俘营的轴心国军队,也不全是德国官兵,其中半数是负责搞笑的意大利人,投降的地点是突尼斯,投降的原因是无处可逃,总不能25万人集体跳地中海吧?
德军阿尼姆大将(一级上将)
迟至1943年将大批增援部队投入到北非战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指挥的致命错误之一,因为此时德意军队在北非大势已去,继续增兵完全是无谓的送人头,而如果在一年前***有这个魄力,隆美尔恐怕已经打到了尼罗河,前后两个时间点的根本差别在于,大批美国军队已登陆北非。
我们知道,隆美尔在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被坐拥两倍兵力兵器优势的蒙哥马利英军所击败,其焦点在于德国“非洲装甲军团”得不到有力的增援,只能以11万德意军队“混合双打”对战20万英军,败亦当然。可惜蒙哥马利战术比较呆板,不敢侧翼包抄对手,隆美尔得以率领残兵败将狂奔1000多公里撤离阿拉曼战线。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
此刻的战场仅仅集中在北非东部的利比亚等地区,德意军队好歹还是一面受敌。然而1942年底美英盟军的“火炬行动”开始实施 ,两国军队在北非西部的法属殖民地国家登陆,对北非德军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初次踏上战场的美国大兵虽然呆萌,但装备精良财大气粗,实际上两线作战的北非德军失败已成定局。
1942年夏季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让苏联方面非常紧张,强烈要求美英开辟第二战场缓解压力。狡猾的丘吉尔不想过早入侵欧洲大陆,他认为那将是“灾难性的”,反而坚决主张盟军在北非登陆,彻底消灭隆美尔残部,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以及为1943年进攻意大利本土和南欧地区做准备,他说服了罗斯福,斯大林也勉强答应了——这总比盟军始终坐山观虎斗要好一些。
现在不像三四十年前,有很多小渠小沟里面会有龙虾,现实是龙虾基本上都是私人养殖了,很难在野外看到大面积的龙虾,万一夜钓时遇到有龙虾的情况,第一我就用抄网,第二用现有的装备和饵料进行作钓,当然了龙虾喜欢腥味和腐臭,有这两种味型的饵料用现成的装备不带钩和带钩都行,能碰到了水草下有大量龙虾,那算我今天走运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fncw.com/post/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