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装备 > 正文

中日运动会

  1.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装备怎么样?为何会惨败?
  2. 甲午战争中清日双方是否装备了马克沁机枪?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装备怎么样?为何会惨败?

欢迎关注“桌面战争兵棋”,我们专注于军事历史领域的耕耘,欢迎您的指点。

上图是甲午海战时,中日双方海军的主要数据对比图。在纸面数据上北洋水师就已经被日本联合舰队所落下。还不要说北洋水师还面临着劣质煤炭、缺少开花弹等许多外部原因造成的劣势。接下来,我们先抛开外部因素,就从其本身给大家分析一下北洋水师的装备情况。

先说吨位,甲午海战中日双方都投入了12艘战舰,数量一致,吨位也相差不太大。但日军吨位较为平均,实力均衡;而北洋水师除开定远、镇远二舰,其他军舰有的吨位才1000出头,明显弱于日本联合舰队。

中日运动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大海军时代,基本吨位的大小就代表着实力的强弱。所以在甲午海战最后,日本人击沉了几乎全部的北洋水师小舰,但还是有日本水兵抱着炮弹痛哭流涕道“定远为什么基击不沉啊!”

既然说了吨位基本代表强弱,那为什么日本军舰可以虐北洋水师小船,但定、镇两舰却拿吨位只有自己一半的日本船没办法呢?这还的从武器说起,北洋水师装备的大炮都还是老式的克虏伯后膛炮,射速最快也只有1分钟/发,定远级的305主炮甚至3分钟才能打出一发,这还是理论数据,实战中是达不到的。而对手日本联合舰队早就换装了新式的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8-10发,这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你拿着步枪别人却端着冲锋枪,再加上炮弹的原因,导致整个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未能击沉一艘日舰。

彼时正处于海军大变革时代,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新型海军装备的出现,而北洋水师已经多年没有新鲜血液加入了。当年最新锐的主力舰超勇、扬威已垂垂老矣,大多数舰艇也年久失修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面对清一色新型装备的日本联合舰队,收获一场惨败也不是那么让人意外的事情。

中日运动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装备相较于日本海军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至于有人说北洋海军的装备完全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的说法只是以讹传讹,并不正确。北洋海军自从1888年成军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已经成立6年了,在这六年中早期北洋海军在英国海军专家朗威理的严格训练下北洋海军的官兵都有了很高的文化和军事素养,这一点是日本海军所不能比拟的,很多时候军人的素质对战争的成败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关于人的装备,那我们再看下军舰的装备问题

当时在整个远东地区北洋海军绝对的主力“定远舰”和“镇远舰”一直都是巨人一般的存在,这两艘军舰也是日本海军最为忌惮的军舰,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日本都没有能够与这两艘军舰相匹敌的舰艇。同时这两艘军舰的性能在当时的各国海军装备中也是十分先进的铁甲堡垒式军舰,两舰各装备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305毫米巨炮四门,这是日本海军所没有的,装甲厚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寸,大约350毫米,无论是黄海海战中这两艘军舰被击中数百发炮弹,没有一发炮弹击穿它们的装甲,由于受到装甲的防护这两艘军舰的人员伤亡相较于其他军舰也是比较少的。

火炮方面中日两军所装备的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中国为26门,日本为11门,而小口径火炮中国装备了92门,日本装备了50门,无论是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中国方面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只是在中口径火炮上中日两国的差距比较大,日本装备中口径火炮为209门,主要是120毫米速射炮,因此在海战中日本火炮的射速优势明显高于中国,中国只有中口径火炮141门,差距比较大,整体来看中日装备的火炮可以是旗鼓相当。而航速方面中国军舰的航速平均是8节,而日本军舰的平均航速是11节,所以差距也不大。

中日运动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甲午海战中日本军舰12艘军舰参战,中国14艘军舰参战,中日参战舰艇吨位分别为38000吨和40800吨,日本在吨位上稍微有优势,但是他们的吨位是虚的,仅仅由商船改造而来的西京丸号军舰排水量就有4100吨,而装备只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门。总体来看中日装备相差其实不大,说白了就是在伯仲之间,至于说北洋海军为何惨败主要原因就是清******,克扣北洋海军军费,导致装备陈旧。还有就是后期北洋海军承平日久疏于训练,并慢慢***堕落,各级军官沉迷酒色,士兵不是***就是***,导致军心涣散斗志全无,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日双方是否装备了马克沁机枪

中日双方都有装备,但是不重视其作用,所以记载很少。

马克沁重机枪是美国人马克沁1883年发明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当时的李鸿章就很看好这款连发机枪,1888年由当时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引进防止,因为还在不断完善阶段,所以截止到1893年,只生产了不到50挺,并部分投入到朝鲜战场,局部战役中威力很大,到整体上不能左右战争的胜负。

甲午战争前日军装备的枪支比较复杂,因为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思想的影响,在军事化改革的过程中,日本的武器装备大多***购和照搬在欧洲各国。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型号十分复杂,为了统一口径和型号,制造属于本国的***,1885年一个叫田径芳的陆军中佐对进口步***制成功,也就是后来的村田18式单发枪,甲午战争中日军大多数使用的就是这种步枪。

日本也引进并改制了连发机枪。早在1889年日本就引进欧洲的连发几枪,并在本国改制成功,就是村田22式连发枪,一次能装填8发子弹。不过受制于日本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这款连发枪并没有在甲午战争中列装。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对连发枪嗤之以鼻。受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影响,日军认为军人的勇气要通过真刀真功夫体现出来,而不是什么步枪连发枪之类的武器,这也是甲午战争中日军没有普遍列装连发枪的原因之一。

清军列装了连发枪,但是生效甚微。李鸿章见识了连发枪的厉害,不仅从欧美国家进口,还指示天津机器局和江南制造总局仿制。1877年,仿制成功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格林炮。甲午战争中日军这样形容清军卫汝贵一部,枪声甚急,***略于发上,声甚尖锐,如风扫落叶。兵俯卧于地,立而冒进者皆毙。意思就是说,清军的连发枪很厉害,***在头顶嗖嗖的飞过,日本士兵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贸然站起来进攻的都被打死了。这只是一小场战斗的情况,因为***的原因,清军大多数没有把引进武器的作用发挥出来,最后还是避免不了失败。

日俄战争中,日本人虽然在海战中占到了便宜,击沉击伤俄国多艘战舰,但是在陆战中却吃了马克沁机枪的大亏。在旅顺城外有个203高地,由俄军驻守,主要武器就是马克沁重机枪。日军为了尽快攻下旅顺,让第3军5万多人发动了人海冲锋,结果可想而知,在马克沁重机枪的扫射下,冲锋的日军像被割麦子一样倒下。仅仅三个小时,日军就有6000人被击毙。等日军成功攻下203高地后,死亡人数变成了3万6000多人,可以说这个高地是日军用人头堆出来的。

日俄战争中,日军见识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马克沁机枪也在日俄战争中出尽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