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其实在于洋务事业购买主体的复杂性。
购买主体的复杂性
19世纪60年代末,近代中国开始了一场以军事自强、国防自强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自强运动。
仅仅从目标来看,就能发现洋务运动所存在的极大的局限性。即单纯以军事自强为目标,只是看到和承认中国在军武方面不如西方,而没有看到更多方面和更本质上的差距。也由此,洋务运动式的军事近代化运动,并不是为了使国家能够适应世界近代化的大潮,反而是寄希望通过军武的近代化,来修补、重现闭关锁国式的保守政策。
除了目标上的短视外,洋务运动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这场运动并不是当时的清王朝中央系统推行的国家计划,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洋务运动缺乏顶层设计,不是自上而下、有战略、有既定步骤的改革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一些地方的督抚大员在各自推进。
(淮军大帅李鸿章,其洋务***购的倾向初期看重英美,后期转向德国)
谢谢邀请。
晚清时候,我们知道当时清***服役的最大的军舰是定远号和镇远号。
这两艘应该超过7000吨了。
主力是这两个。其他的都是比较小的。
为什么大多数比较小呢?原因我们比较熟悉,海军没钱。
海军确实没钱,我们可以看看,甲午战争1895年之前的10年,清***没有增加新的军舰,而这个时候日本在加紧军备。
而且我们知道武器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
有人说中日战争的时候,清朝的炮弹很多里面都是沙子,不是***,是没钱的表现。
这个有待商榷,这个叫穿甲弹,比较容易生产。
那时候,炮弹打进军舰,没有爆炸,打个窟窿,军舰漏水,也就沉没了。
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和镇远为7000吨以上铁甲舰。7000吨以上的为一级铁甲舰,这应该是洋务运动中中国唯二的一级铁甲舰了吧。
至于少当然是因为贵了。当时这两舰的购买,在种种有力条件下还是花了280多万两银子,造价相当不菲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有个情节:日本为了和中国抢购后来的吉野号,***开始每天只吃一顿饭,以此号召全国,可见造价之昂贵。
军舰是大工业化的产物,建造军舰是一个国家船舶制造、冶金技术、钢铁技术等多种工业能力的体现。晚清虽然经过洋务运动,清朝的工业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能造一些吨位比较小的军舰,大型铁甲舰还是要靠进口,购买英德等国的铁甲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洋水师两艘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号。
晚清造船厂之所以自己能够制造小型军舰,但还需要购买外国军舰的原因无非就只有那么几点。首先晚清造船场虽然能够自己制造小型军舰,但还需要大型军舰来填补战斗空缺,而自身又没有制造大型军舰的技术能力,所以只有通过购买来弥补。
其次就是价格问题,如果让晚清造船场强行制造大型军舰,这类做法说白了就叫自验,而自行建造研发的成本是巨大的,这一点无论中外还是过去与现代都一样。可是当时外国拥有着成熟且完备的大型军舰,所以自然会优先选择购买。
最后就是来自内外的政治压力,晚清统治者认为既然银子已经花出去了,那就必须立刻拿出像样的军舰才对,这也是一般人的正常想法,花了钱就得看见东西。可是自行建造研发本就是那种银子砸进去但什么都看不到的项目,所以既然都是花钱,那还不如购买来的更实惠,毕竟能做到花了钱就能看见船。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晚清的***,对外大型******购的油水可是巨大的,这一点看近些年印度的******购案就能够明白。相反自行建造研发能***的可就少了,毕竟自行建造研发就是那么回事,投钱多起效快,头钱少看不着。如果你把研发费用全都***了,用了几十年都研发不出一条军舰,那么主办就等着掉脑袋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fncw.com/post/2212.html
上一篇
运动手环购买攻略
下一篇
外国女性户外运动装备图片